

首先提出PLC 概念的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
提出PLC概念的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當時,根據汽車制造業生產線的需要,希望用電子化的新型控制器替代繼電器控制盤,以減少汽車改型時,重新設計制造繼電器控制盤的成本和時間。
當時PLC的基本設計思想是: 1、控制器硬件是標準的、通用的,因而不需要每次另行設計;2、根據實際應用對象,將控制內容作成軟件寫入控制器的程序存儲器內。寫入時采用了*便于表示順序控制程序的形式;3、控制器和被控對象連接方便。
隨著半導體技術尤其是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到七十年代中期以后,PLC已廣泛地使用微處理器作為中央處理器,輸入輸出組件和外圍電路也都采用了中、大規模甚至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這時的“PLC”已不再是僅有邏輯(Logic)判斷功能了,同時具有數據處理、PID調節和數據通訊功能。
美國電氣制造商協會NEMA( 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oryAssociation)從1976年開始,經過四年的調查,于1980年把它正式命名為可編程序控制器( ProgrammableController),簡稱“PC”(請注意不要和個人計算機 PersonalCompute--PC混淆),但在我們國內習慣上還是稱它為“PLC”。
可編程序控制器硬件的基本構成
中央處理器( Central Processor Unit簡稱CPU):它是可編程序控制器的心臟部分。CPU由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存儲實際控制邏輯的程序存儲器和存儲數據、變量的數據儲器構成。
電源 (Power Supply):給中央處理器提供必需的工作電源。
輸入組件(Inputs):輸入組件的功能是將操作開關和現場信號送給中央處理器。現場信號可能是開關量、模擬量或針對某一特定目的使用的特殊變量。
輸出組件(Outputs):輸出組件接收CPU的控制信號,并把它轉換成電壓或電流等現場執行機構所能接收的信號后,傳送控制命令給現場設備的執行器。
輸入輸出(簡稱I/O)是可編程序控制器的“手”和“腳”或者叫作系統的“眼睛”和“視覺”。輸入信號包括按扭開關、限位開關、接近開關、光電傳感器、熱電偶、熱電阻、位置檢測開關和編碼器等。輸出信號包括繼電器、指示燈、顯示器、電機啟動等直流和交流設備。
編程器(Programmer):在正常情況下,編程器用于系統初始狀態的配置,控制邏輯程序編制和加載,不能對系統操作。編程器也可用于控制程序的調試和控制系統故障時作為檢查故障的有效工具。
可編程序控制器規模分類 類型 I/O點數 存儲器容量 微型PLC 64點以下 1-2KB(字節)小型PLC 64-128點 2-4KB(字節) 中型PLC 128-512點 4-16KB(字節) 大型PLC 512-8192點16-64KB(字節) 超大型PLC 大于8192點 64-128KB(字節)可編程序控制器的規模劃分并無嚴格的界限,目前微、小型的機器也具有以前中、大型機的功能。康為水泥閥